发布时间:2024-11-05
“真不敢相信,现在的延安竟是这么绿、这么美!”。故地重游,漫山遍野扑面而来的“绿浪”让北京客人胡斌深感震撼。近年来,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,带动了延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。无论是第一次来延安的游客,还是若干年后重返这块红色圣地的人们,无不为想象中的延安与现实的延安之间的巨大差别而感慨万千。
退耕还林前的延安20世纪末,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.88万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77.8%。土壤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1.53万吨,年入黄河泥沙2.58亿吨,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。春季,大风从坡上刮过,黄沙遮天蔽日,数日不止。
一场波澜壮阔的“绿色革命”,在这块红色圣土上开始了。从荒山秃岭到满目青翠,从贫穷落后到富有时尚,生态文明建设给延安带来了巨大“利好”。绿色推移四百公里2017年,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.35%,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87.8%。
最新卫星遥感图显示,陕北地区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,延安版图的颜色变得更绿更深。退耕还林后,延安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,城区空气“优、良”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。“20年前,这里山上几乎没什么树,刮个风眼睛都睁不开,下午3点就得开灯。老百姓做饭连木柴棒都没有,只能掏蒿子来烧。
”延安市吴起县林业局工作的吴宗凯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上“绿色革命”带来的巨变。裸露的黄土山峦、满眼的风沙,如今已成为绵延的青山绿水、满目的林海。“到了外地读大学才知道,人们对延安的了解要么是红色革命圣地,要么是沟壑纵横、黄沙漫天的恶劣生态环境,真希望人们都能重新认识她。
”曾在海南上学和工作的延安人史絮,看到家乡的变化,毅然回到延安。退耕还林后的延安山绿了,水清了,人富了生态文明建设,不仅改变了延安的生态环境,还改写了延安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、广种薄收、靠天吃饭的历史,对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。87.8%的林草植被覆盖度和46.35%的森林覆盖率为延安群众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,每年产生超百亿元的生态服务和绿色食品。家住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的张彦斌承包了一片大约200亩的水坝,他说:“20多年前这就是一个臭水沟,下雨路都不能走,如今生态好了,路也通了,我2014年就承包了这个水坝养鱼,现在一年就能产40万斤鱼,年盈利160万元,而且全是绿色食品。
”在绿色产业的支持下,农民收入从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498元,实现了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双赢。此外,生态的隐性财富也在快速累积。2017年,延安森林旅游全年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.6亿元。
如今的延安山青水绿,天蓝民富,这都得益于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。历史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给新中国留下了“红色延安”的印记,也必将在未来为新中国“绿色延安”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。
本文来源:竞博JBO官方网站入口-www.tbgcbb.com